林业和草原碳足迹创新联盟“碳排放 ‘十五五’ 规划编制沙龙”顺利召开

2025-10-24 17:16   来源: 互联网

10月11日,北京绿林认证有限公司会议室内座无虚席。由林业和草原碳足迹创新联盟发起的碳排放“十五五”规划编制主题沙龙在此举行。联盟秘书长吴盛富主持本次沙龙,他指出2026年将是“十五五”开局之年,碳排放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好引领作用,规划好发展大局,他强调指出五年规划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旨在指导国家的长远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五年来“双碳”工作对我国绿色低碳转型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让中国的绿色发展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转型做出重要贡献,为全球经济的恢复和整体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中国双碳目为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远超预期,五年来我国光伏组件以每年28%的增速发展,目前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的80%,锂电池产量也接近全球的80%,新能源车总量连续十年占全球第一,约占全球总量的70%,更西方国家更难以接受的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使全球光伏成本下降超过80%,风电成本下降超过60%。

目前,中国发电总量占全球第一,2024年发电总量10万亿千瓦时,已经占全球近三分之一,是美国的2.5倍,欧盟27国总和的3倍,成为真正的电力国家(Electrostate)。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具有内生潜力:2000年初中国在清洁能源专利中约占5%,而现在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专利占比已经达到75%。五年前我国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时,规划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达到20%,实际情况是,到今年8月,这一比例已经突破50%。

碳排放首次被纳入五年规划体系试点,这种全新的尝试,需要学界、产业界与政策研究机构同频共振,在紧迫的时限内拿出可落地、可核查、可追溯的规划范式,碳排放预测是一项复杂且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涉及经济、社会、能源和技术的综合性战略问题。开展这项工作需要进行的核心内容可以分为基础工作、数据收集与计算、模型建立与预测工作、支撑与验证工作、以及成果与应用四个层面,围绕政策落地、地方实践与方法论展开深入交流,为国家及地方“十五五”碳排放管控提供系统性的智力支持。

1761294304888295.png

林业和草原碳足迹创新联盟秘书长  吴盛富

应邀出席本次沙龙的嘉宾有: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田金平、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刘月仙、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助理研究员张小标、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于志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劼、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讲师 吴晓涵、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新能源材料研究所博士孟祥雷。林业和草原碳足迹创新联盟代表携北京绿奥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参会。

1761294374199801.png

沙龙现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田金平教授以某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切入口,提出“三车道”思路:把基准年排放、峰值年排放与目标年降幅三条曲线同时呈现,既给政府留出弹性空间,又确保目标刚性。他强调,区域规划必须首先摸清碳家底,再借助遥感影像、实地核查与统计数据交叉验证,在摸清工业、农业、交通等生产生活用碳同时,厘清土地、林木、水资源三大类资产。随后,通过能耗脱钩指数与碳脱钩指数双轨并行,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增量即严格脱钩,又形成可回溯、可追责的数据链条。

1761294432164519.png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田金平教授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赵劼研究员聚焦平谷林业碳汇潜力。他指出,在生态涵养区定位下,该区森林覆盖率已逾六成,天然林占比高,木材采伐受限,碳汇提升应更多依赖“存量提质”。他提出,通过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与封育保护,可在现有面积上再挖掘单位蓄积量。他强调,规划必须尊重林业生产长周期规律,避免“一年种树、两年算账”的短视行为,同时呼吁尽快出台简明易行的经营碳汇方法学,让基层林业站“拿着就能算、算了就能报”。

1761294467317412.png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赵劼

中国科学院大学 刘月仙副教授带来山东滨州与青海的多案例对比。她用详实的田间数据说明,种植业减碳关键在于化肥替代与精准施肥;畜牧业则需重点控制畜禽废弃物甲烷排放。她展示的“承载力指数”模型,可在县域尺度快速识别养殖密度与环境容量失衡区域,为地方政府提供“关停并转”或“提升附加值”的决策依据。她提醒,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受地域差异影响极大,必须建立本地化数据库,否则任何模型都会失真。国家“十五五”碳排放规划或温室气体规划更应该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1761294483408464.png

中国科学院大学  刘月仙副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新能源材料研究所 孟祥雷博士把讨论从县域拉到园区与企业层面。他指出,在绿电跨省交易机制已打通的背景下,园区零碳转型并非遥不可及:屋顶光伏不足,可通过市场化交易购买西部绿电;蒸汽热源改用电锅炉,再叠加生物质热电联产,即可满足出口客户的绿电溯源要求。他呼吁尽快建立“行业排放因子库”,把每头牛、每吨钢、每度电的碳排放量化到可交易颗粒度,为企业碳足迹核算提供统一标尺。他强调,碳排放管理最终要落到企业成本与收益,只有把“减碳”翻译成“减成本”或“增订单”,市场主体才会真正动起来。

1761294505527081.png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  孟祥雷博士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吴晓涵聚焦建筑领域的能源减效与降碳路径:五年规划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也为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她指出,建筑节能是节能降碳的一个重要环节,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当前团队正在开展碳中和园区标准的相关研究,致力于从标准制定与评价体系构建层面,为碳中和园区与建筑节能减碳提供可操作的理论支撑和实施框架。吴晓涵进一步表示,希望通过标准引领和系统性的碳评价研究,为未来碳中和园区与低碳建筑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落地路径,也期待与跨领域专家共同推动建筑与园区低碳转型的系统创新。

1761294519950054.png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吴晓涵

北京林业大学 于志明教授从多年规划经验出发,提醒编制团队必须同步解决“谁来落实、何时落实、如何考核”三大问题。他建议,碳排放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频共振,先由地方政府明确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再由技术团队倒推实施路径、分解行业任务、配套财政金融政策。他强调,基础数据、目标指标、实施路径、考核办法、保障措施五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影响规划的落地和后期执行。

1761294532430911.png

北京林业大学 于志明教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张小标助理研究员补充指出,北京各区碳汇项目目前由市级统一对接需求方,区县只负责生产端落地。这一机制既避免区县“单打独斗”找不到买家,也要求规划编制团队提前与地方主管部门沟通,确保指标分配、项目设计、监测核证、交易流程无缝衔接。他建议,可借鉴北京市延庆、昌平、门头沟等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经验,把林业碳汇、湿地碳汇、农田碳汇打包成“生态产品包”,在市级平台统一交易,既提高议价能力,也降低交易成本。

1761294637888980.pn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助理研究员  张小标

北京绿林认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莉娟在沙龙总结阶段表示,本次沙龙很及时,从宏观框架到技术细节均提供了重要启发。她指出,田金平教授提出的“三车道”规划思路为区域碳减排路径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而多位专家在农业、林业、园区管理等细分领域的技术分享,则丰富了规划编制的实操维度。她特别强调,于志明教授提出的“目标协同性”“数据基础”和“实施可行性”三大关键点,警示规划编制切实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及政策保障紧密结合。她认为本次沙龙不仅明晰了“十五五”碳排放规划的核心框架与技术难点,更推动了跨领域知识的融合与落地思路的碰撞,为联盟后续参与规划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1761294597487262.png

北京绿林认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莉娟

在热烈的讨论中,与会专家形成三点共识: 其一,碳排放“十五五”规划不是简单的数字测算,而是经济、能源、产业、生态、金融多系统耦合的复杂工程,必须“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 其二,方法学既要科学严谨,更要“接地气”,要让基层政府、企业、农户“看得懂、用得上、算得准”; 其三,联盟将建立跨学科、跨部门协作机制,持续跟踪试点进展,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国家后续规划编制提供方法论与案例库双重支撑。

1761294679464981.png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沙龙在意犹未尽的讨论中落下帷幕。窗外秋阳正好,与会专家相约下一次再聚,共同为“双碳”战略落地,为碳排放“十五五”规划编制写下新的注脚。


责任编辑:qbqsn110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电商在线"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简介 免责声明 投诉建议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