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天攻坚路:合肥城市学院清暖团队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空气净化创新之旅

2025-08-06 08:58   来源: 互联网

当上海绿地汇方大厦的空气菌落总数下降92%,当吉林大学白求恩医院的患者呼吸频率明显降低,当收到客户端频频好评的时候–—这些瞬间,让清暖环境科技团队的600多个日夜攻坚有了最生动的注脚。这支来自合肥城市学院的学生团队,用双涡轮智能制氧净化技术,在室内空气治理领域写下了属于新一代创业者的篇章。


从痛点出发:一间实验室里的初心


2023年初,团队负责人在一次社区调研中注意到,不少家庭抱怨空气净化器"净化慢、覆盖小",而医院、办公楼等大空间更是面临"新风量不足、智能调控缺失"的困境。彼时,室内空气污染导致68%的疾病发生率的数据,与市场上现有产品的技术瓶颈形成强烈反差。


"一个人每天90%时间在室内,呼吸健康不该是奢侈品。"团队成员带着这个朴素的想法,在合肥城市学院的实验室里开启了研发。初期,他们拆解了12款主流净化器,发现传统单涡轮设计存在风阻大、能效低的先天缺陷,而缺乏制氧功能的产品在低氧环境下形同虚设。


技术突围:三个"不可能"的突破


研发之路布满荆棘。第一台双涡轮样机噪音超过80分贝,团队抱着设备在实验室通宵测试,用37种隔音材料反复包裹涡轮舱,最终将噪音控制在55分贝以下,相当于树叶沙沙声。


更大的挑战来自制氧技术。传统PSA制氧能耗高,团队独创SPA吸附解析技术,灵感源自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交换原理。研发骨干连续45天泡在实验室,记录了108组吸附剂数据,终于实现"卧室氧浓度从19%提升至25%,能耗仅相当于台灯"的突破。


智能调控系统的诞生则经历了200多次算法迭代。团队采集了12万组数据,训练出能预判污染趋势的AI模型,让设备可根据PM2.5、甲醛等12项指标自动调节风速。当系统首次在模拟办公室环境中提前15分钟启动净化时,负责算法的负责人激动地拍下了屏幕上跳动的曲线。


从图纸到产品:市场给的"毕业证"


2024年12月,产品性能实检报告出炉:PM2.5净化效率99%,覆盖面积达12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6月,广州清暖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同月与上海缘仁环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5年8月,参加了2025年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应用场景对接会,在场景共生,产业共赢的主题下,与业界各大重点企业、高校院及行业协会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上海绿地汇方大厦项目中,团队针对垃圾房异味难题,定制了加强版滤网,使异味强度降至10μg/m³以下。物业经理反馈:"投诉量从每周8起降到零,租户续约率提升20%。"而吉林大学白求恩医院的改造更具温度——术后患者李某的呼吸频率从每分钟28次降至20次,他在感谢信中写道:"感觉吸进的是山林里的空气。"


如今,这支平均年龄21岁的团队已手握6项知识产权,产品进入12家企业试用。当被问及成功秘诀,负责人展示了实验室墙上的一句话:"每一口呼吸,都是对健康的承诺。"从合肥的实验室到全国的应用场景,清暖团队用青春力量证明:真正的创新,永远从解决人们最朴素的需求开始。



责任编辑:qbqsn110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电商在线"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简介 免责声明 投诉建议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sitemap